在主流數字貨幣體系中,“GM” 和 “GS” 并非被廣泛認可的合規(guī)幣種,而是多指向小眾社區(qū)代幣、空氣幣或特定項目的測試代幣,其發(fā)行與流通缺乏監(jiān)管約束,且多數與 “割韭菜”“炒作騙局” 相關聯(lián),需從源頭認清其非合規(guī)本質與高風險屬性。
“GM” 幣的常見指向是 “社區(qū) meme 代幣”,無實際價值支撐。“GM” 本是加密貨幣社區(qū)的日常問候語(“Good Morning” 縮寫),部分投機者借勢發(fā)行同名代幣,宣稱 “打造社區(qū)共識幣”,實則無任何技術架構、應用場景或團隊背書。這類 GM 幣多通過去中心化交易所(如 Uniswap)上架,無任何審核流程,發(fā)行者可隨意設定總量(常為千億枚級別,看似單價低易吸引散戶),并通過拉群宣傳、虛假 K 線炒作吸引投資者入場。例如 2024 年某 GM 幣上線后,發(fā)行者通過 “拉新返傭” 誘導用戶買入,72 小時內將價格拉高 10 倍后集中拋售,導致 95% 以上投資者虧損,這類代幣本質是 “擊鼓傳花” 的龐氏騙局,與此前提到的 “低總量小眾幣種炒作風險” 邏輯一致,且因無稀缺性設計,崩盤速度更快。

“GS” 幣多與 “虛假項目包裝” 相關,常見于傳銷式募資。市場上的 GS 幣常被包裝成 “生態(tài)公鏈代幣”“跨境支付幣”,編造 “與某海外機構合作”“獲千萬美元融資” 等虛假信息,甚至偽造白皮書與團隊背景(如盜用其他項目開發(fā)者信息)。其運作模式多為 “私募 + 拉層級”:先以 “早期私募折價” 吸引首批投資者,再鼓勵投資者發(fā)展下線獲取代幣獎勵,形成傳銷網絡。例如某 GS 幣項目宣稱 “總量 1 億枚,私募價 0.1 美元,上線目標 10 美元”,通過微信群、短視頻平臺大量推廣,募資超 2000 萬元后,發(fā)行者直接關閉官網與交易通道,卷款跑路。這類 GS 幣不僅無任何實際價值,還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,與此前解析的 “數字貨幣私募項目詐騙” 特征高度吻合,參與者可能面臨資金清零與法律追責的雙重風險。
需特別警惕的是,“GM”“GS” 類代幣均未通過任何國家監(jiān)管審核,且存在三大核心風險:一是技術風險,多數無真實區(qū)塊鏈底層,僅為以太坊等公鏈上的 “ERC-20 空氣幣”,智能合約可能存在后門,發(fā)行者可隨時轉移全部資產;二是流動性風險,因交易深度差,投資者買入后可能無法賣出,尤其在價格下跌時,易出現(xiàn) “無量跌?!保蝗?/span>法律風險,我國明確禁止任何虛擬貨幣的發(fā)行與交易,參與 GM、GS 幣投資,若涉及傳銷或集資詐騙,參與者可能被認定為共犯,承擔法律責任。
對比此前提到的門羅幣、達世幣等低總量幣種,GM、GS 類代幣既無稀缺性設計(多數總量龐大且無銷毀機制),也無生態(tài)應用支撐,完全依賴炒作維系價格,風險遠高于傳統(tǒng)加密貨幣。在此提醒,切勿被 “高收益”“社區(qū)共識” 等噱頭迷惑,任何未經監(jiān)管批準的數字貨幣,均存在極大詐騙風險,需堅決遠離。
1
收藏














